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我说:“你说说,怎么个好吃法?”这位朋友绘声绘色地对我说:“那种面,细细的、薄薄的,筋道、滑爽。那种汤,酸酸的、辣辣的,汤多、面少、味道好。”就凭他这几句对臊子面的评价,我相信他不是在敷衍我,而是吃了臊子面以后的真实感受。
在陕西关中,臊子面虽然好吃,但只有在逢年过节和家里待客时才能吃到,平时很难吃到臊子面。在我的记忆中,一年到头,只有大年初一早晨的那一顿臊子面,娘做得最上心,也最好吃。小时候,娘常说:“一年了,平常的饭菜清汤寡水,没油水,过年了,一家人怎么也要吃顿好的。”娘做的臊子面,碗大、汤宽、汤煎、臊子多、油水大,面条滑爽、筋道、耐嚼。汤嘛,酸酸的、辣辣的,酸辣可口,香气四溢。特别是在冬天,寒风凛冽,天寒地冻,几大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美美地吃进肚子里,顿时满头大汗、寒意顿消、一身舒坦。
参加工作后我才渐渐知道,陕西关中的臊子面,要数西府一带的最好吃。西府的臊子面尤其以岐山臊子面最有名、最有特点,许多人到了西安,吃臊子面都是奔着岐山臊子面去的。
关中西府的臊子面之所以好吃,一是西安以西地区气候偏冷,冬季时间长,有利于冬小麦生长。这种冬小麦,面筋多,经擀,吃到嘴里滑爽、筋道。二是臊子面的汤和臊子做得讲究。在关中西府,臊子面的汤和菜非常讲究,汤分为底汤、漂汤。底汤是由黄花、木耳、豆腐、土豆片、胡萝卜片混合燣出来的,通常沉在汤底下。漂汤主要有大油、臊子、葱花和鸡蛋饼切成的细丝丝,漂在汤上面,青青翠翠,花花绿绿,煞是好看。
关键是关中西府的醋好,不仅酸,味道也绵长、地道,家家户户都会淋醋。特别是吃臊子面,必须醋挑头,没有醋,就吃不出关中臊子面的正经味道。燣臊子更讲究,猪太老了不行,太嫩了也不行,专门要挑选喂了一年左右的猪,这种猪肉吃到嘴里,口感好、味道香。这就使西府的臊子面和臊子汤有了“薄筋光”和“汪辣香”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我在总后勤部生产管理部工作的时候,每次到西安的军队企业调研,发现街道上有卖岐山臊子面的,也有卖扶风臊子面的,两者的区别在哪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的家乡一度划归岐山县管,1958年又划归扶风县管辖,但是对于岐山臊子面和扶风臊子面的区别,我也是一头雾水,说不清、道不明。有一年,我回到老家,那时候老娘还在世,我专门请教了老娘。据老娘讲,岐山臊子面与扶风臊子面的加工工艺完全相同,区别在于岐山臊子面汤里搁油泼辣子,扶风臊子面汤里不搁辣子。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看来,相对于岐山臊子面,扶风臊子面还真有点“原生态”的风格与特点。
其实在老家,人们在吃臊子面上没这么多的讲究。只是,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外地人到了陕西,吃了岐山臊子面,感觉味道不错,只是吃不惯那一种辣。于是,扶风臊子面便应运而生。到后来许多不喜欢吃辣椒的南方游客到了陕西,干脆就挑扶风臊子面吃。
当然,爱吃辣椒的游客到了陕西,最爱吃的还是岐山臊子面。
改革开放后,关中西府的臊子面有了“升级版”。有一年我回到扶风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请我在“扶风宾馆”吃饭,酒足饭饱,最后上了一道小吃,叫“一口香”,碗不大,汤讲究,碗里就放了一筷头面条,县委书记说:吃这种面,不在面多,主要是吃味道,美其名曰“一口香”。一般人一次吃个五六碗、七八碗很正常。
我暗暗地为扶风臊子面的转型、升级而叫好!
我从小在陕西西府长大,打小养成的生活习惯,让我这一生对面条情有独钟。无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军队总部机关,还是21世纪初到了中共中央企业工委,包括后来下到中央企业当老总,整日里我天南海北地到处跑,山珍海味没少吃,总是感觉吃不好、吃不饱,每天不吃碗面条,就像缺少点什么。隔三岔五地我就会专门去找一家面馆吃顿面,解解馋、过过瘾。
天南海北地到处跑,见识自然就多,也吃过不少地方的面食名吃,什么山西刀削面、新疆拉条子、四川担担面、上海云吞面、江苏阳春面、镇江锅盖面、广东乌冬面、武汉热干面、北京炸酱面、兰州拉面、朝鲜冷面、河南烩面、贵州肠旺面、重庆小面,等等。各个地方的面食风格迥异。只是从骨子里,我最爱吃的还是关中西府的臊子面。每一次回老家,我都要娘给我做一顿地地道道的家乡臊子面吃,自然臊子和油泼辣子一定要多搁点。
就想吃碗热搅团
在陕西关中地区,搅团的名气虽然没有羊肉泡馍和臊子面那样大,却与庄户人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老家农村,羊肉泡馍是稀罕物,臊子面更是在逢年过节和招待客人时才能吃到,而搅团三天两头都能吃。
搅团,搅团,顾名思义,贵在个“搅”字。这个“搅”往往给人一种灵动感,仿佛看到一名蕙质兰心、心灵手巧的关中女人在热气腾腾的搅团锅跟前,气喘吁吁地打搅团。
在关中农村,流传着一种“搅团要好,七十二搅;搅团要黏,尻子拧圆”的说法。啥意思?简单地说,就是搅团要好吃,必须要多搅,反复搅,拧着尻子(屁股)搅,起码搅个七十二次以上,不能拈轻怕重,不能偷工减料。由此可见,打搅团是个力气活,必须全身用劲,使出浑身的力气打。
在陕西关中农村,只有尚未出嫁的女娃娃和结婚不久的年轻媳妇才适合打搅团。她们年轻,有力气,打出的搅团均匀、细腻、光滑、爽口。
2014年,我在一场大病后,拖着一条病腿回了一次老家,在老家期间,臊子面、一锅面、糊汤、糁子,能吃的农家美食都吃了,唯独没能吃上一碗热搅团。我向老嫂子提出能不能打一次搅团吃吃,老嫂子没有明确表态。接下来的一周时间,老嫂子并没有给我打搅团。后来我想明白了,老嫂子七十岁了,就是有给我打搅团吃的心思,也已经没有了打搅团的力气。直到走,我再也没有给老嫂子提打搅团的事情。
几天后,把家安顿在扶风县城的五妹润巧和妹夫全劳,请我去县城吃饭。润巧知道我小时候爱吃搅团,专门给我点了一碗热搅团,那个香啊,别提有多美。说实话,妹妹、妹夫很热情,那顿饭点了满满一桌子菜,一顿饭吃下来,我竟然一个菜名没记住,唯独记住了那一碗热搅团。多少年没有吃过搅团了,那一碗热搅团让我找到了小时候在老家的感觉,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小时候,老家农村打搅团主要是用玉米面。其实,用小麦面打的搅团更好吃。只是那时候农村穷,小麦产量低,小麦面只能用来做面条、蒸馍馍、烙锅盔,平时家里打搅团都是用玉米面。那时候农村种禾兆黍,就是高粱,用禾兆黍面打的搅团照样好吃。要说区别,主要差在品相上,用白玉米面和黄玉米面打的搅团,品相好,要么白灿灿,要么黄澄澄,再加上油泼辣子调和汤,可谓色香味俱全,既好看又好吃。用禾兆黍面打的搅团,品相差,面色有点发红发暗,多多少少会影响食欲,其实吃到嘴里,味道一点不差。
平日里,娘和嫂子打搅团的时候,先是把少许的玉米面拌在一盆温水里,用筷子搅匀,搅成稀糊糊,等锅里的水烧开了,一边慢慢地往开水锅里倒稀糊糊,一边用长把木勺反复搅,搅成一锅糊汤。这时候,嫂子会把灶眼里的柴火加大、加旺,等糊汤烧开了,娘往锅里撒干面,嫂子拿一根粗擀面杖在锅里搅。搅团搅团,贵在搅,反复地搅,不停地搅,撅着屁股搅。一直到把搅团搅匀了,再加进去一些水,继续搅,反复搅,直到把搅团里的面疙瘩搅没了,匀乎了,才罢休。
关中农村妇女打搅团,都是直接在热锅上打,烟熏火燎,热气腾腾,一锅搅团打下来,会把年轻女人们搅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等到锅里的搅团完全搅匀了,才把灶眼里的柴火撤小一些,用文火煮、慢火焖,搅团被煮得咕嘟咕嘟直冒泡。估摸着搅团熟了,再撤掉灶眼里的全部柴火,盖上锅盖,再煮一会儿,就可以起锅了。
嫂子先给每个人盛一老碗热搅团,把其余的搅团用大马勺刮到案板上,摊平摊匀,等凝固后,再用刀切成条条或者块块,浇上调和汤,夹点下锅菜,拌成凉搅团吃。有时候根据家里人的不同喜好,还会匀出一些热搅团,用漏勺做成搅团鱼鱼凉拌着吃。
吃搅团最讲究的是调和汤。先要把蒜苗、青菜、胡萝卜用热油炒熟,加进去少许凉白开水、酱油和老陈醋,再放上油泼辣子,一盆香喷喷、辣汪汪的调和汤就做好了。把调和汤浇到热搅团里,那个色,那个香,让人看了满口生津,胃口大开。吃完热搅团,再拌一碗凉搅团,吃到嘴里滑溜溜、凉飕飕,顿觉浑身舒坦。
搅团好吃却不抗饿。两碗搅团吃下肚子,觉得又饱又胀,胀得几乎加不进去一丁点东西。只是下到地里干一会儿活,肚子又饿了。由于搅团有“不抗饿”的特性,咸阳一带的庄户人给搅团起了一个别名:哄上坡。意思是说,搅团能饱人胀人,也能哄人,几碗搅团吃下去,又饱又胀,客人在回家的路上,一个大坡刚上完,肚子又咕咕咕叫上了。
搅团“不抗饿”的特性,使关中农村干体力活的人都不喜欢吃搅团。在微信群里,我曾经看到一位女秀才用“三呼呼”来形容她六爷吃搅团的心情:“看见搅团气呼呼,吃了搅团胀呼呼,过一会儿饿呼呼。”
所以外地人到了陕西吃搅团,一定要记住吃几口馍馍,或者锅盔。否则,饿肚子的只能是你自己。
庄户人的当家饭:一锅面
在关中农村,一锅面虽然没有臊子面那样有地位、有身价、有名气,但经济实惠,好吃好做,成为庄户人家每天都要吃、天天离不开的当家饭。
一锅面与臊子面的主要区别在于臊子面的制作工艺讲究,程序复杂,尤其是汤分为漂汤和底汤,底汤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漂汤荤素搭配,赏心悦目。最大特点是汤和面分开做,把汤浇在面里吃,因此老家人把臊子面又叫“浇汤面”。
一锅面则不同,面和菜直接下在锅里,一起煮,一个锅做,故名“一锅面”。还有臊子面用的是细面,有点像北京城里的“龙须面”,又细又长。一锅面则不同,面片比较宽,比较厚。有多宽?二指宽,就像裤腰带那么宽,且短,一拃多长,滑爽,筋道,在老家农村,也有人把一锅面叫“biánɡbiánɡ”面的。
外地人喜欢跟陕西人开玩笑,送给一锅面一个雅号:裤带面。不管怎么叫,一锅面在制作工艺上特立独行,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那是我上中学以后的事情。有个星期天,嫂子回了娘家,娘让我帮她烧火做一锅面。娘把事先和好的面放在案板上,反复揉,揉好了,拿一根比较粗的擀面杖从中间往四周擀。擀开了,撒上面仆,再把面裹在擀面杖上,使劲往案板里头擀,擀进去,拉回来,再擀进去,再拉回来,再摊开,撒上面仆。稍微换个方向,继续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来来回回地擀,反复擀,不停地擀。就这样,反反复复地调整方向、反反复复地来回擀面,让面团在娘的手里越擀越大、越擀越薄。擀好了,擀到位了,摊开,再撒上一点面仆,重新把擀好的面紧紧地裹在擀面杖上,用菜刀顺着擀面杖划一刀,层层叠叠的面就摊在了案板上。娘放下擀面杖,用左手轻轻地压住面,右手拿着刀按照两指的宽度,一刀一刀从右往左切,切出来的就是像裤腰带那样二指宽的面片。切完了,用两只手把切好的面抖一抖、扬一扬,松松散散地摊在案板上。看着娘的擀面、切面动作,就像舞蹈、魔术一样好看。
面擀完了,按照娘的吩咐,我左手往灶眼里紧添柴火,右手紧拉风箱,用大火把水烧开。娘用麻利的动作,把事先洗干净的嫩苜蓿、荠荠菜纷纷扬扬地下到锅里,等菜有五成熟,开始往锅里下面。这时候,我站在一旁用长把木勺在锅里来回搅,防止刚刚下到锅里的面片黏了、坨了。紧接着,我不停地往灶眼里加柴火,紧拉风箱,用大火把水煮开,面条煮熟,就可以起锅了。
娘拿过一把大木勺,先是满锅搅一搅,然后盛起面,把汤滗一滗,把面盛在几个大老碗里,分别加一勺用蒜苗、菠菜、胡萝卜燣的“下锅菜”,再加一小勺油泼辣子进去,家庭富裕点,还会加一筷头大肉臊子。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一锅面就做好了。
重生之嫁纨绔 丫丫的城 我就随便收收,弟子们怎么成大帝了? 红楼梦中的“红”人 练笔故事集 天命凰归 重楼 被活活烧死后,绝色通房杀疯了 人到晚年,绝美魔女拿我当炉鼎! 诸天第一神 小通房又乖又软,禁欲世子心狂跳 拒婚后我高嫁小叔,太子爷你哭什么? 主母爱谁当!纨绔夫君为我挣诰命 心语与谁——陈平军散文诗评鉴 病态占有:年下弟弟对我蓄谋已久 弃女归来,满门侯府跪求放过 刀客麻子娃 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嫡女谋,暴君诱,腹黑帝王宠上天 我妈妈是超人
现代SSS级研究员猝死穿越到大兴朝,身子一直体弱多病,养到六岁才被允许在地里捡稻穗,被晒的头脑发蒙的李景,觉得他这身体以后种地,有些悬,当即决定读书考科举,这他擅长,插秧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吧!第二年,彼时已取名李意卿的某人自诩身体康复,兴致勃勃要插秧。怎么脚痒痒的李意卿脑子里闪过不好的预感,从水里抬起脚。嚯只见一只黑色蠕动的水蛭趴在他的脚趾缝里吸吮着。啊李意卿...
战国第一纨绔简介emspemsp关于战国第一纨绔公元前361年,战国时代,大争之世。这一年,一个满心壮志的年轻人孙膑刚刚告辞了师傅下山,准备去魏国安邑投奔自己的师兄庞涓。这一年,庞涓还是魏国的大将军,位高权重。霸主魏国威震天下...
甜宠双洁隐婚宠妻狂魔禁欲高冷不近女色的商爷被自家老太太按头结婚,娶的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小不点。他一直以长辈自居,从未将小不点当成女人看。丢下一纸离婚协议之后,他立刻就后悔了,尤其看到她的身边桃花不断。商爷人前高贵骄矜,生人勿进,背地里默默掐人桃花,一朵又一朵。终于有一天某大总裁忍无可忍拍案而起,扑通一声跪在搓衣板上,可怜兮兮的撒娇老婆,跟我回家好不好各位书友要是觉得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游戏降临现实,魔物横行,副本秘境频出,蓝星进入全民转职时代。人类可以通过转职获得超凡力量,杀怪升级,不断变强。穿越而来的林寒再转职后,获得百倍经验的能力。别人辛苦杀怪,艰难练级。林寒随便杀只怪,等级狂飙,并且没有上限,无限升级,无限提升。而且经验还可升级技能,垃圾技能也能升如神技。当诸神降临,欲要行毁灭之举时,林寒看着他们不过千级的等级不屑一笑,默默看向自己的属性。等级百万!基础剑术lv99999!一剑破苍穹,一剑灭神明。...
老婆别跑,快到为夫碗里来!21世纪天才特工沈青禾,咚一下穿越成为东陵护国候嫡小姐,原以为可以吃香喝辣的。结果庶母欺,庶妹辱,真是老虎不发威当她是病猫么?一朝翻身,虐渣亲,斗渣男,大杀四方。可那个一次见面就将她视为所有物的男人是怎么回事?说好的铁血绝情呢,这位王爷你整天黏在身边真的好吗?...
巅峰小神医闯都市,莫名其妙地做了男人,却不知道自己的女人是谁,迷迷糊糊地进了一家只有美女的大企业,又被迫变成了女总裁的假老公,且看小神医庄岩如何玩转都市,迎娶白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