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汉书·董仲舒传》
元光元年(前135年)十一月,为征选辅国良臣,汉武帝再度下令选拔贤良,命各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元光元年(前134年)五月,经各郡推举的一百多名贤良齐聚京城。为了考察这些贤良的真才实学,这次汉武帝决定亲自下诏策问。
汉武帝结合三皇五帝以来历朝历代的兴亡,就历朝历代礼乐制度与国家危亡的关系,以及天命在王朝兴衰中的影响等问题,询问如何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教化百姓,使得国泰民安,避免王朝衰败。
针对汉武帝的策问,被推举而来的贤良们纷纷上书阐述自己的理论,不少人的独到见解都让汉武帝茅塞顿开,其中尤以董仲舒的言论最让汉武帝感兴趣。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出身于拥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阶级家庭的他,自幼便十分好学,学识极为出众。三十岁时,董仲舒便开始招收大批学生讲学,宣扬儒家经典,这使得他的声誉日益扩大,后汉景帝征召其充任博士,负责讲授经学。
汉武帝即位后,精通儒家学说的董仲舒出任江都国相,他一面治理江都国,一面潜心治学,对自己多年来的所学进行融会贯通,以完善自己的理论,他以《公羊》为指导,又融合阴阳家、法家等各派思想,通过推究“自然灾异”、“阴阳运行错误”的原因,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即“天人感应”学说。
后来,董仲舒因故被废为中大夫。汉武帝下诏推举贤良后,董仲舒也受到推举参加策问。
汉武帝的策问,与董仲舒的理论研究颇为相符,于是他便在上书中阐述了自己的理论。汉武帝看罢董仲舒的上书,对他所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十分感兴趣,此后又连下两道诏书,与参加策问的贤良深入探讨了天人关系,以及依据此理论的治国方略,故史称“天人三策”。
在三道策问中,董仲舒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天人感应”学说,并在此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条治国之策:一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强调上天是宇宙间最高的主宰,上天拥有着绝对权威,人为天所造,因此人的行为就应该遵循上天的指示。
他以“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理论,强调天子乃是代替上天治理天下,是代表上天的意志来治理人世,因此君王身上才会出现人力难以做到的事情,而上天又是仁慈的,如果君王合格或者还可以挽救,上天总是会想办法扶持和保全他。因此,国家一旦发生道德败坏之事,那么上天就会降下灾害来谴责和提醒;如果国君不知醒悟,上天便又会降下一些怪异之事来警告和恐吓;如果君主还不知道悔改,最终才会导致灭亡。
自先秦以来,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便会常常塑造各种神异事件来神化自己的形象,以上天的代言人自居。而根据董仲舒的理论,皇帝的权威在先秦的基础上,进一步得以神圣化,这无疑是有利于维护皇权统治的,如果这套理论得以推行并被广泛接受,西汉立国以来统治阶层的乱局,将会彻底得到终结,从而构建起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毕竟在这套理论下,皇帝行使的乃是上天赋予的特权,无人能够轻易撼动。
不过,这套理论在强调君权神授的同时,又以天象示警、灾祸遣告的方式来鞭策约束皇帝的行为,从而劝谏皇帝治理天下应当遵循“天道”、施行仁政。正因“君权神授”,如果皇帝治理天下妥当,使得国泰民安、百姓安康,那么上天便会降下祥瑞;但如果皇帝倒行逆施,导致国家动荡、民不聊生,上天便会降下各种灾祸和怪异事件。
二是推明孔子、施行仁政。在分析了历代王朝兴衰后,董仲舒认为“道”才是治理国家之正路,仁、义、礼、乐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历代圣君通过建立礼乐制度来教化百姓、改善民风,这便是君王的“道”,正因这种“道”深入骨髓,所以即便圣君去世,他所建立的“道”仍然会流传百世。
人君都是希望国家安宁而憎恶危亡的,因此圣君创立的“道”都是正确的,之所以后来会出现政治混乱、国家衰亡,并不是“道”衰亡了,而是由于后世君主言行举止已经不符合先王所创立的“道”了,是因为人君的行为荒谬,失掉了先王的优良传统。
董仲舒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他倡导孔子所说的“不教而诛谓之虐”,即如果国君不教化百姓,而一味以律法来惩处,只能称之为暴虐之君,而非仁君。此外,不施教化而只重刑罚,也会导致官吏百姓只知逃脱律法惩处,而不能从内心深处懂得礼义廉耻,如此只会导致奸诈之徒越来越多,而百姓的德行却得不到任何提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因此,董仲舒主张“德主刑辅、重德远刑”,建议国君推行仁政,以人伦纲常来教化百姓,而以严刑峻法惩治为辅。为此,董仲舒对于孔孟提出的理论进行了修改,孔孟认为人间有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董仲舒则择其要者改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将原先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等五种德性合为“五常”,并认为“三纲五常”才是应该被天下人共同遵守的伦理秩序,不能改变。
董仲舒提出,只有在以纲常伦理教化百姓的基础上,再对为恶之人予以惩处,这样才能使得百姓人心向善,才能使得天下安宁。这便是“外儒内法”的理论基础。
三是建立太学、推行察举。董仲舒认为“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也就是说平时不培养人才却想要寻求贤良,就好比不雕琢玉石却希望它有动人的色彩一样。因此,建议汉武帝广兴太学,聘请高明的学者来教导培养天下士子,如此国家的人才便会源源不断。
董仲舒又指出,如今朝廷推行任子訾选制,年俸两千石的子弟可以出任郎官,进而被任命为郡守、县令,这些人虽然有权有钱,但却不一定贤明。而且古时考核官吏,是根据做官是否称职来区别,而不以在任时间的长短作为标准,因此所有在职官员都竭尽能力施展才能和智慧,争取立功。如今却只看资历而不看功劳,反而以官员在职的时间来决断,只要在职时间久了,就可以得以升官,如此清正廉洁的官员与道德败坏之人难以区分,真正的贤才反而难以得到重用。
董仲舒认为可以让各位诸侯、郡守和两千石以上官员,各自在他们管辖的官吏和百姓中挑选贤才,每年举荐两人,然后随侍皇帝身边,以此来观察大臣们的能力,如果举荐的人足够贤能,就给予推荐的官员奖赏;如果举荐的人不贤,就对推荐的官员加以惩处。如此,诸侯、郡守和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就会尽心寻找贤才,天下贤才便可全部受到重用了。
自周朝礼乐制度走向崩溃以后,天下有识之士都在努力寻找新的思想理论方向,这才有了诸子百家的诞生,最终以法家为核心的秦国统一了天下,但秦国的迅速灭亡,却证明了法家更适合乱世,却并不适合治世。直到汉朝立国,仍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占据主导地位,汉初采用“无为而治”,固然是恢复秩序和经济的需要,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直到历经汉初近百年的交流融合,董仲舒才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其余诸家学说之所长,提出了一套完善的理论思想。实际上,董仲舒所提出的儒家思想,早已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孔孟儒家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既通过君权神授理论来竭力为皇权的合法地位做出证明,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然而“天意”的解释权却被儒生牢牢抓在手中,如此便又依托君权来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又通过仁德教化来让臣民尊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三纲五常”这一伦理秩序,从而使得儒家思想广泛传播。同时,又通过设立太学等官办学校的方式,来传播和宣扬儒家思想和道德礼仪,进而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成为帝王治国的主要方略。
这便是后世所说的“独尊儒术,废黜百家”。相较于当年李斯为了思想文化一统,采取“焚诗书、坑儒生”强硬暴力手段,董仲舒认为应该采用以文化统治文化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增强儒家思想的绝对统治地位。在这种方式下,朝廷不必下令禁绝其他各家思想和着作,而是以教育、教化、选官全面服务于儒家思想,从而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政治思想界的决定性力量,进而巩固儒家思想的正统和独尊地位。
当然,董仲舒的目的并非是单纯的尊崇儒家思想,而是为了树立一种国家唯一的统治思想,以思想的统一来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服务。董仲舒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秦朝以来,虽然国家在形式上已经完成了统一,但这种统一却并不稳固,原因便是缺乏一个被广泛认同的唯一思想,始皇帝和李斯也曾尝试完成思想的融合统一,可惜最终以失败告终,而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便是为了让天下臣民统一思想,进而形成对汉朝政权的强烈认同感,增强天下臣民的向心力,使得朝廷的统治更加稳固。
实际上,董仲舒所提出的儒家思想,虽然源自于孔孟之道,但相较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它以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为核心,但又融入了法家、阴阳家、道家等各派思想。在核心思想上,董仲舒提出的“儒术”采纳了儒家思想中的“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以等级为基础的法律基础和意识形态”,主张以“礼治”和“德治”为核心的“人治”,圣贤决定礼法;身正则令行;法先王,顺人情。但在治理国家和实际执行方面,却又采纳了法家的思想,而在教人向善方面还有部分阴阳家和道家思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相较于春秋儒家思想,董仲舒所提出的“儒术”,几乎完全是为中央集权统治所服务的一种新思想。正因如此,董仲舒的这套理论不仅得以被汉武帝所采纳,成为汉武帝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更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推崇,也正是由于这一套理论,极大推动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实际上,汉武帝对儒家思想一直都比较尊崇,这点从汉武帝即位之初的改革便可以看出来,而就在这次推举贤良的前两年,即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便又诏令设立五经博士,再度重申了尊崇儒术的观点。正因如此,在元光元年第二次下诏纳贤时,汉武帝才会采纳丞相田蚡“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的建议,录取了多达数百名儒者,而经过这次策问之后,以董仲舒、公孙弘所代表的儒家公羊学派迅速得到重用。
不过,汉武帝虽然推崇儒家思想,但仍认为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建议太过激进,汉武帝并未全部采纳,而是采取了“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的方针,即将儒学提升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同时,也保留了诸子百家之学。而汉武帝重视儒家思想的同时,通过治国实践,同样意识到了法家理论的重要,因此使法家与儒家思想糅杂并用,从而形成了一套“霸道与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这便是后人所说的“外儒内法”。
喜欢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
我们桥归桥路归路,你们后悔啥 行走在黑暗中的灰烬 开局送媳妇,从卖冰棍发家 全球诡异复苏:我超脱了 娱乐:我的同座美若天仙 在一片枯荣世界,斩尽传说 神魔在世,我提刀弑神 两界,美女家主没事就来祭拜我 柳梢春 朕的臣子们都重生了 直男大学生真的能当虫母吗? 铁血特卫 《诱她》江念芙沈修筠 万灵平天 《绑定吃瓜系统后,反派疯狂迷恋我》 啥意思?高冷女总裁天天我家蹭饭 问道苍云 殷妤季淮 《苏竹漪傅洲》 炼制真爱符,竟被别人用我身上?
成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名利双收在美利坚享受人生欢乐。美利坚,好莱坞,商战,美娱,明星与电影。...
简介重生改命双洁大佬双向救赎异能爹不疼,娘不爱从小如野草般成长的方晴,被父母卖到了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偏僻村庄,却不知这村庄与外界牵扯颇深。几乎所有的黑暗源头,都来自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血月出,妖孽现,死不瞑目的方晴,成凶归来,屠尽整个村庄,却不足以平息心中的怒火。直到曾经的大学室友,那个连情绪都没有清冷美人,一招将她打得魂飞魄散。时空回溯,重生的方晴带着前世的记忆,紧紧抱住清冷美人大腿,大佬,求带,飞飞。原本孤傲冷面的大佬,见方晴不要脸的贴贴,终于前世一直以玉女为人设的女明星,结果离了大谱,成了欲女掌门人,各种黑暗小料满天飞,吃瓜群众啧啧啧,这生活,潘金莲和西门庆来了都得高喊一声祖宗。原本那个黑暗的小村庄,所有部署被方晴阴错阳差的打破,终于揭开了层层面纱...
九剑齐聚破苍穹,一朝成神碎乾坤!重生百年前,身怀九剑魂,必当手持长剑,一剑飘忽,人挡杀人,神挡嗜神!曾经的屈辱,曾经的仇恨,曾经的遗憾,曾经的彷徨,这一世,且能覆辙?步天昂首挺胸,锋芒毕露,剑指苍天,只问一句逆天何妨?一剑裂虚空!岂不快哉?...
甜宠爽文空间逃荒赶海养殖经商宅斗脑洞穿越全家火葬场林曦带着空间超市穿越了,没想到空间里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存在。开局就是要面临逃荒的局面,不过,林曦也不怕,有空间在,大批的物资,照样把家人养的白白胖胖的。一路上还有阿飘的帮忙,走的也还算顺利。只是这些极品亲戚真的是太烦人了。好不容易甩开了那些讨人厌的,来到了定居地,没想到又碰到了!林曦带着大家赶海,做风铃,解决了大家过冬的难题。林曦又带着家人,一起养殖珍珠贝,把村里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珍珠之乡,自己也开启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只是后面来到京城还有一系列扑朔迷离的事情!是林曦始料未及的。到底谁是谁的谁呢?...
平静的邺城下掩藏着巨大的阴谋,旧日支配者的信徒们潜藏在这座千年都市下,策划着邪神的回归。业余侦探高觉,由于SAN值太低的缘故,屡次被卷入阴谋中,看他和他的伙伴们经历的一个又一个怪奇事件,他们是否能够阻止邪神的阴谋,保护自己和这座现代都市,敬请期待邺城怪奇事件簿!...
蝴蝶的翅膀可以带来龙卷风,田野的双手也必定能撼动整个篮球世界。他们一路曲折,但他们无坚不摧。这是我们大家的篮球。...